準備砍 Facebook 帳號 (補上非請自來的廣告信)
用了幾個月的 Facebook 之後,我已經在考慮砍帳號了。現在,先將它留校察看,如果沒有改過向善、甚至繼續沈淪,那就砍了。
為什麼會對 Facebook 有這麼負面的看法?
有幾點原因:
-
Facebook 的不合理條款
這則新聞是在 2009 年 6 月 4 日見報,當時 Facebook 不算太熱,也就沒人注意。那現在呢?
等同簽下賣身契
-
功能完整,但處處設限
雖然 Facebook 號稱微網誌,提供了相簿、影片、網誌、活動、…眾多功能,但仍缺少最重要的一項:自由。
在 Facebook 的平台上,使用者只能按照他們規劃的遊戲機制來玩、貢獻自己的資料、「出賣」自己的朋友,然後回到第一點,所以資料歸 Facebook 所有?
舉例來說:- 如果網路對你而言只是遊樂場
那 Facebook 很好玩,你會成為他們播送廣告的最大受眾,而你的朋友會不斷被你出賣給 Facebook 和其他開發商。 - 如果網路是你的工作環境
那 Facebook 是在浪費你的時間,玩那些小遊戲並不會為你的工作加分,而你工作上的伙伴名單卻可能輕易流出。 - 如果網路是你的社交圈
那 Facebook 是糖衣毒藥,因為 Facebook 憑藉著 OpenSocial 的機制壯大,但卻無心讓使用者真正能 do something。完整社交的要件之一,是成員的定位具有明顯的特色,而定位和特色需要各種機制來形塑。但是 Facebook 的機制完全是圖利自己的規劃,它雖然讓使用者享受人脈網絡的快速通達,卻也僅止於此。
- 如果網路對你而言只是遊樂場
-
OpenSocial 不等於病毒行銷
相信大家都被 Facebook 瘋狂轟炸過,只要身邊的一個朋友加入了,他的一票朋友就要收郵件了。更甚者,在 Facebook 網站上的一舉一動都被轉寄郵件一再通知。雖然這個功能可以在設定功能中關掉,但相信不是每個人都會刻意去作。而且,在所有遊戲的進行過程中,一開始是要授權遊戲設計者有取得個人資料的權限,玩完之後,還都會問要不要分享給朋友。然後,again, again, and again。
OpenSocial 是用開放的心態、在尊重、合理的情況下,將個人的社交網絡開放給系統業者使用。然而,開放是作到了,但執行上有無尊重、是否合理,恐怕不見得。因為,每個人的社交網絡組成不同,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相同的資訊,但使用者恐怕沒有逐一過濾的能力或耐心。結果就是,要嘛你自動關掉通知功能,要嘛被轟炸,每天接收一些無關痛癢的郵件通知。
這是好的社交模式?
最後,個人覺得 Facebook 將會走向衰退。原因是什麼呢?
Facebook 是個獨厚自身的平台,使用者雖然一開始覺得新鮮、有趣,但最終卻無法在平台上存活(被限制住了)。
而且 Facebook 上的遊戲實在是夠幼稚的,它們之所以有趣,是在於人脈間的互動。抽掉人脈因素,這些遊戲就索然無味了。
那麼社交網絡的價值在那裡?絕對不是殺時間的遊戲,而在於互動的機會、內容、品質和發展。
後者是 Facebook 輕忽、漠視的,但卻有越來越多的服務出現了,像是 Google Friend Connect,有興趣的可以人研究一下。
因此,在用了幾個月的 Facebook 之後,我想是差不多該砍帳號了。
2009/09/23 補充:
才剛寫完這篇抱怨文,信箱裡就收到這封信了~~唉!
真是夠了喔,連註冊都幫你作好了,只要確認即可。
今天是這個剛推出的 BSP ,明天如果收到什麼奇怪郵件大概也不用大驚小怪了?
這就是筆者前述「開放是作到了,但執行上有無尊重、是否合理,恐怕不見得。」的最佳例證。
不過是另一種型式的垃圾郵件,而且可以確信他們「合法擁有」大家的基本資料。
PS:筆者沒玩開心農場也一樣收到。
上網去 Google 一下,證明了這封信和 Facebook、開心農場有關:
請特別注意第三則,參加 PerfSpot 網路社群後應得的農民幣….
相信這不是第一個案例,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。Just wait and see!
準備砍 Facebook 帳號 (補上非請自來的廣告信),
完整社交的要件之一,是成員的定位具有明顯的特色,而定位和特色需要各種機制來形塑。但是 Facebook 的機制完全是圖利自己的規劃,它雖然讓使用者享受人脈網絡的快速通達,卻也僅止於此。—-> 有抽象形容但沒具體例子, 失敗
Facebook 是個獨厚自身的平台,使用者雖然一開始覺得新鮮、有趣,但最終卻無法在平台上存活(被限制住了)。—>自身感覺擴大為全部使用者想法, 擴大沒有任何理論支持, 失敗
因此,在用了幾個月的 Facebook 之後,我想是差不多該砍帳號了。—>這個網站已經出現超過幾個月的時間, 那其他更長的使用者為何沒有砍帳號, 由此可知, 見微未必知著, 由小推大需要有理論或實證
你的批評範圍從熱水器到李開復走人, 包的範圍相當大, 也因此可以看出你所知, 很輕易在超出你邊界的地方露出淺薄
文章並非言而無物, 只是事無絕對, 想想再說吧, 不然就跟六先生同一種人了
感謝指教。針對你的疑問回應如下:
1.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援例證明的。以 SNS 來說,核心技術之一是 OpenSocial 的個人資料授權,它的立義很好,但廠商的用法卻無法管制。這件事情有前例可循?
2. 「完整社交….」這段的關鍵在於時間。把時間軸拉長,使用者可能從學生步入社會,可能從單身走向婚姻。這表示人的角色會變,對社交的需求也會變。明顯的例子就是,求學時期的好友,是否還是工作時的伙伴,很多的情況是否定的。那麼,這些人使用FB的方式就會轉變。就FB上的社團功能來說,能否在學校時是社團,出社會後變成商業化社團?看起來是不行,玩法被FB綁死死。這不就表示,FB無法隨使用者的角色轉變繼續綁住他,而在社會上的專業人士也不會想退化回學生時代的玩法。
3. 「….無法在平台上存活」講的跟二是差不多的。理論?看看實際案例吧。像 Google, 像BSP,這些平台都有許多人能賴以維生、共存共榮,也一樣建立了自己的客群。但 FB 咧?開發app或許是一種方式,但卻是嵌在 FB 裡面,幫他們賣廣告、衝流量的模式。
4. 「….差不多該砍帳號了」是個人觀點,別人認同與否不是很重要。倒是你的判斷方式很有趣「FB存在超過幾個月&有人沒砍帳號」。這世界的例子太多了,光SNS就分那麼多種,像號稱專業人士網絡的 Linkedin.com,他們也活著啊。如果單就全球網路使用者的流動來看,就會有很多種pattern存在了,難不成要一項一項證明?例如:FB & !LinkedIn、FB & LinkedIn、!FB & LinkedIn、!Both?
藉這個機會說明一下:這個站不是只有批評喔。噗是鼓勵、噓才是批評。
網路、部落格的發展都有人說好(言論多元而自由)、也有人說壞(假消息、品質低)。個人覺得如果網路上只有學術論文才能出現,那麼未免太過高調。
至於你說到我的熱水器…(李開復那篇我沒意見),我倒是有一點點小意見,就是你認為文章淺薄的話,能否具體指正?例如,你的背景、覺得文章淺薄的地方。
生活開心就好,不想給自己什麼框框條條。我的言論或許不是放諸四海皆準,也不會是百年不朽的巨著,但也不過在自己的小網站上發表而已。開心就好~
其實,濃縮我對 FB 的批評,就是它的功能多,但卻不足以讓網友久住下來。就像一座滿是岩石的高山,長不了太多樹。如果用高山和郊山來比,FB像高山、BSP像郊山。(或許以後的文章要先選擇理想的對照組,再搭配情境來論述。這也算是網路和你的評論帶給我的另一個收穫。^^)
BTW, 言論不擴及到其他第三者。謝謝!
至於你說到我的熱水器…(李開復那篇我沒意見),我倒是有一點點小意見,就是你認為文章淺薄的話,能否具體指正?例如,你的背景、覺得文章淺薄的地方。
我不會修水電, 也不是理工背景, 熱水器那篇感覺很專業, 後來想一想, 我家不是恆溫的熱水器平均壽命是八到十年, 你的熱水器三年就壞掉一個零件, 不會修的人就很麻煩, 更何況十年內還修了三次, 這樣的產品有什麼好推薦的, 更何況 你家的壞了三個, 同一個產品可能在別人家壞五個零件, 那你又怎麼知道, 修好了你說的三個缺點, 這個產品就沒有其他問題了?
再者, 批評並非負面, 表達意見就是批評, 你愛分成兩個那就分成兩個, 我們所指涉的同詞卻不同意, 不然, 請’批評指教’就是請罵我的意思了
其實, 我只是想反駁而已, 熱水器那篇很厲害, 我說淺薄不是說那篇, 舉那篇的例子是用來說範圍太廣, 不過, 看了原來寫的句子是連這篇都罵在一起, 那就找個理由批一下
或許, 你可以把某個觀察心得放一下時間, 看有沒有更多細節或想法可以寫進去, 如此頻繁的發文, 看起來很多篇都淺淺的, 如果不是你自己後面補充fb的比較, 看不出來, 你說的那些結論原來已經經過比較了
熱水器那篇我很有自信。因為相較於傳統熱水器的單純結構,那三個故障點算是很細微的問題。也知道一般人就是叫修或換新,但真的沒必要。(我鄰居用傳統的,幾年下來至少叫5次了吧)
但是,很多情況沒有標準,評估出來的分數就有出入。
在那篇裡,我想訴求的是:恆溫熱水器真的洗得比較舒服、遇到的故障問題不大。在這情況下,C/P值是OK的,但也提出希望改善的地方。
你提到的寫作方式我會想想看怎麼執行。原本我的概念是:
1. 盡可能不要寫得太長。(又不是要出論文)
2. 寫作是訓練思考的過程,也是事件發展的觀察記錄。(像霹靂那篇)
3. 立論點也是日後的檢審點。每個人看法不同,把意見講出來不等於要抱一輩子。就像爬山,目標在那裡,但路線可能很多條,走那一條是當下的選擇。但如果走錯了,當然就是修正囉。
在我心中,是希望從論述過程中把關注焦點的發展脈絡建構起來,就像描繪登山過程所走的路線,掌握未來的可行路線,然後把結論以圖像烙進心裡。所以,才會頻繁發文。
原本還希望一天一篇哩..^^|||(不過看來要強化內容深度)
可以教我怎麼砍嗎
謝謝麻煩你了:)
Facebook 沒提供刪除帳號的功能,只能停用。
但照片或留言內容是可以刪除的,這就看是否有需要砍了。
就像google沒賺錢之前每天被評論快倒
所以facebook證明自己的存在重要性~~就是快賺錢吧
Facebook 可以砍帳號的連接:
https://ssl.facebook.com/help/contact.php?show_form=delete_account
無意中逛到這裡,發現有申訴Facebook的同道。
我也是大約玩了兩個禮拜就興起退出的念頭,但是遲至兩個月左右才正式下刀。一開始還砍不了,因為「停用帳號」的功能幾乎每一條問話都是騙局,只是拐你進去唬弄而已,最後上google查了前人之鑑,才知道要去點「我有另一個帳號」才能一步步刪除。不過它最後會告知你一旦重新登入帳號、密碼,所有的功能資料仍會立即恢復,這表示你雖然刪了帳號,資料仍在。這多少會吸引你再度光臨。我便是受不了這個誘惑和好奇又再度登入,結果這回想走已走不了。
Facebook的設計應該是:你只要退出再進入,便永遠也不允許你停用帳號了,無論你點哪一個問句,都會跳出一個數字的確認框,但是不管你正確鍵入幾次,它都不接受,所以你也退不了。你就此永遠被綁死了。此外我進入我的照片、網誌裡,打算刪除以前留下的所有資料,發現也刪不了,最後只好到個別的隱私設定裡,把開放對象定為「私人」,這樣至少別人不會再看到。但是在整個過程的感受上,我覺得有被訛詐和欺壓的感覺。當然「不自由」是絕對存在的,有種上了賊船卻下不了的氣憤。像blogger這種網誌平台,至少還允許你隨開隨刪,來去聽憑自由,FB憑什麼可以綁架人,而罔顧網路人權呢?
所以切記:你一旦刪了帳號,就絕對不要再重新登入,那是一個大陷阱,你一旦重新登入之後,便永遠也無法停用了。
我比較慶幸的是,我很少在FB上面留下珍貴的圖文。
版主以上的反映我完全認同。